<bdo id="qlzes"></bdo>
  1. <sup id="qlzes"><small id="qlzes"></small></sup>
  2. <code id="qlzes"></code>
  3. <ins id="qlzes"><acronym id="qlzes"></acronym></ins>

    <tr id="qlzes"><small id="qlzes"></small></tr>

      中新網
      分享到:

      東西問·鎮館之寶丨葉寶平:一件棉袍何以見證千年前東西方文化交流?

      東西問·鎮館之寶丨葉寶平:一件棉袍何以見證千年前東西方文化交流?

      2023-03-22 11:21:51 來源:中國新聞網
      飾緙絲邊緣絹棉袍(局部)。新疆喀什地區博物館供圖飾緙絲邊緣絹棉袍(局部)。新疆喀什地區博物館供圖
        
        編者按:
        國寶之美,穿越古今,器以載道,恢弘萬千。每件珍稀文物背后,都凝聚著古人的匠心智慧,鐫刻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見證著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鑒。從2023年3月20日起,中新社“東西問”推出“鎮館之寶”系列策劃(三),藉專家探究文物之意涵及其背后故事。
        中新社烏魯木齊3月21日電 題:一件棉袍何以見證千年前東西方文化交流?  中新社烏魯木齊3月21日電 題:一件棉袍何以見證千年前東西方文化交流?

        ——專訪新疆喀什地區博物館文博副研究館員葉寶平

        中新社記者 朱景朝

        喀什地區地處絲綢之路新疆段南北兩道交匯處,是中華文明向外傳播的門戶和外來文明進入中國的重要區域,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文化交流薈萃、文明和諧共生之地。

        喀什地區博物館藏品5000余件(套),其中一件飾緙絲邊緣絹棉袍,為宋元時期織物,是館藏珍寶和國家一級文物。千年來,這件文物如何講述東西方文化交流故事?它承載了怎樣的“絲綢之路精神”?近日,喀什地區博物館文博副研究館員葉寶平就此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作為喀什地區博物館鎮館之寶,飾緙絲邊緣絹棉袍是一件怎樣的文物?

        葉寶平:飾緙絲邊緣絹棉袍是宋元時期的織物,采集于新疆喀什地區麥蓋提縣克孜勒阿瓦提鄉,為國家一級文物。它以青色絹為面,黃色棉布為里,通袖長2.85米,袍長1.25米,開襟交領,窄長袖掐腰寬擺;前襟、領口、袖口和下擺邊緣鑲嵌緙絲裝飾,部分緙絲花紋飾金線。

      飾緙絲邊緣絹棉袍。新疆喀什地區博物館供圖飾緙絲邊緣絹棉袍。新疆喀什地區博物館供圖

        古代絹絲可以泛指蠶絲。今天說的綾、羅、綢、緞、絹,都是用蠶絲織成的紡織品。它們的主要區別在于因紡織時經緯線的交疊關系不同,從而出現觸感、光澤度等方面差異。絹類織物為平紋組織,質地輕薄,堅韌挺括平整。

        緙絲又稱“刻絲”,以桑蠶絲為原料,采用“通經斷緯、生經熟緯、細經粗緯、白經彩緯、直經曲緯”的獨特技法,挖織出圖案和花紋,織物質地堅實挺括且雙面效果完全相同。飾緙絲邊緣絹棉袍的緙絲花卉兩側連珠紋,極具西域特色,花卉圖案粗狂奔放;緙絲中使用金線,是元代出現的緙絲工藝。

        中新社記者:飾緙絲邊緣絹棉袍如何見證千年前東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鑒?為什么說這是一件中西合璧之寶?

        葉寶平:中國是絲綢的起源地,新疆是絲綢及絲綢技術向西傳播的關鍵區域。1976年在烏魯木齊附近天山阿拉溝墓葬發現的鳳鳥紋刺繡絹,是新疆發現最早的絲綢,表明戰國時期絲綢已進入新疆地區。公元5世紀前,新疆境內形成了龜茲、疏勒、高昌、于闐等紡織中心,已織造出具有自己特點的絲織品。在絲綢傳播的過程中,除了絲織物本身及其制作技藝,絲綢所蘊含的“和合共生”的中華文化也一并向外傳播。

      烏魯木齊市阿拉溝28號墓出土戰國鳳鳥紋刺繡。圖源:新疆“四史”主題流動博物館烏魯木齊市阿拉溝28號墓出土戰國鳳鳥紋刺繡。圖源:新疆“四史”主題流動博物館

        今俄羅斯聯邦戈爾諾·阿爾泰州烏拉干區巴澤雷克古墓(第五座巴澤雷克古墓冢,屬于公元前5-4世紀),曾在1949年出土1件馬鞍,鞍褥以華麗的中國絲綢做成,上面繡著開花的樹枝,神鳥鳳凰飛舞其間,表明當時中國絲綢已走向世界。

      俄羅斯巴澤雷克墓葬出土(產自中國內地)戰國對鳥紋刺繡。圖源:新疆“四史”主題流動博物館俄羅斯巴澤雷克墓葬出土(產自中國內地)戰國對鳥紋刺繡。圖源:新疆“四史”主題流動博物館

        學界研究認為,中國緙絲在工藝和技法方面源于西域緙毛。從世界范圍來看,距今3000年前就有緙織工藝,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圖特摩斯四世墓出土的3件麻布,使用了緙織技法,織出在蓮花和紙紗草中的阿門諾斐斯二世肖像。后來,緙麻演變為緙毛,逐漸向東傳播,傳入新疆地區。研究表明,在新疆的鄯善、且末、和田、喀什都曾發現緙毛織物,早期緙毛織物來自西方,而新疆喀什地區巴楚縣托庫孜薩來遺址(唐代)出土的緙毛織物產自當地。

      紅地羊角紋緙毛絳殘毛布群組織圖。圖源: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編著《扎滾魯克紡織品珍寶》紅地羊角紋緙毛絳殘毛布群組織圖。圖源: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編著《扎滾魯克紡織品珍寶》

        相較前朝,唐代對西域地區的管理大為加強,西域地區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文化藝術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在通過絲綢之路進行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背景下,從西方傳入的緙織技術與中國的絲綢技術在西域完美結合,產生了緙絲,之后東傳到中原地區。

        毫無疑問,飾緙絲邊緣絹棉袍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兼收并蓄的創新之作。

        中新社記者:飾緙絲邊緣絹棉袍體現了怎樣的審美追求?對新疆艾德萊斯絲綢有何影響?

        葉寶平:飾緙絲邊緣絹棉袍是一件產自西域的服飾,但質地、工藝、款式與中原地區的服飾具有一致性。宋代以后,緙絲一直是帝王和貴族追捧的對象,有“織中之圣”和“一寸緙絲一寸金”的美譽。飾緙絲絹棉袍上使用了絲綢、緙絲等高等級材料、工藝,一方面反映這件服飾等級較高,另一方面也體現古代西域貴族對中華文化的追捧。

        絲綢一直是新疆古代貴族熱衷的物品。新疆古代勞動人民學會了養蠶采絲,便開始紡紗織綢的生活??κ?、和田古代居民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創造了新技法,生產出被稱為“布谷鳥翅膀的花”的艾德萊斯絲綢。這種絲綢采用中國古老的扎經染色工藝,按圖案要求,在經紗上扎結,進行分層染色、整經、織綢。染色過程中,圖案因受染液的滲潤,有自然形成的色暈,參差錯落,疏散而不雜亂,既增加了圖案的層次感和色彩的過渡面,又形成了艾德萊斯絲綢紋樣富有變化的特點。千百年來,艾德萊斯絲綢不僅流行于西域,還銷往中原。公元10世紀,于闐國王曾帶著大批和田編織的“胡錦”“西錦”到中原進行商貿交往,受到王公貴族喜愛。

        今天,艾德萊斯絲綢仍然深受新疆民眾青睞。無論是節日還是平時,他們都身著艾德萊斯服裝。

      飾緙絲邊緣絹棉袍影響了艾德萊斯絲綢的制作,今天也深受新疆民眾喜愛。朱景朝 攝飾緙絲邊緣絹棉袍影響了艾德萊斯絲綢的制作,今天也深受新疆民眾喜愛。朱景朝 攝

        中新社記者:飾緙絲邊緣絹棉袍承載的“絲綢之路精神”,對今天人類文明交流合作有何啟示意義?

        葉寶平:中國精美的絲綢西傳至歐洲,而緙絲工藝跨越時空,從遙遠的埃及和兩河流域,沿著古老的絲綢之路傳至中國。博大精深、兼容并蓄的中華文明將這一外來的紡織工藝逐漸中國化,中國人將傳統繪畫和裝飾紋樣融入其中,使人類最原始的紡織工藝成為極富感染力的高雅藝術品。自唐以來的一千多年里,中國勞動人民不斷將這一技術創新、提高和傳播,使它充滿生機和活力,為中國的紡織史、藝術史增添了精彩篇章。

        絲綢之路不僅是商業通道,還是人文社會的交往平臺,多民族、多種族、多宗教、多文化在此交匯融合,形成了不同種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可以共享和平、共同發展的“絲綢之路精神”。

        飾緙絲邊緣絹棉袍是“絲綢之路精神”的具體體現,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鑒開出的燦爛花朵。同時,飾緙絲邊緣絹棉袍本身也充分說明,處在世界文明十字路口的新疆扎根于中華文明沃土,兼容并蓄域外文明與中原先進文化,創造出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豐富了中華文化一體多元的內涵。(完)

        受訪者簡介:

        葉寶平,1984年出生,2007年畢業于新疆石河子大學,長期從事喀什地區文物及歷史研究工作,現為喀什地區博物館文博副研究館員。先后參與編撰《喀什地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概覽》《喀什地區文物志》等圖書,編撰喀什地區博物館《喀什歷史文物陳列》大綱,發表《喀什地區石器時代遺存的發現與研究簡述》《克勒青河谷發現的3處古遺址》等論文。2022年夏參與“新疆昆侖喬戈里古道科考”,產生多項文旅新發現。

      【編輯:胡嘉琛】
      《中國新聞》·大美新疆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9201號]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制作:中新社新疆分社  技術支持:0991-8557237  新聞熱線:0991- 8550318 / 8556479  
      Copyright ©1999-2023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