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do id="qlzes"></bdo>
  1. <sup id="qlzes"><small id="qlzes"></small></sup>
  2. <code id="qlzes"></code>
  3. <ins id="qlzes"><acronym id="qlzes"></acronym></ins>

    <tr id="qlzes"><small id="qlzes"></small></tr>

      中新網
      分享到:

      東西問丨祖力亞提·司馬義:新疆的人權狀況,誰最有發言權?

      東西問丨祖力亞提·司馬義:新疆的人權狀況,誰最有發言權?

      2023-02-16 13:04:24 來源:中國新聞網
      阿卜力克木·麥麥提敏在畫一幅關于沙漠胡楊的作品?!∷逯逻h 攝阿卜力克木·麥麥提敏在畫一幅關于沙漠胡楊的作品?!∷逯逻h 攝

        中新社北京2月15日電 題:新疆的人權狀況,誰最有發言權?

        作者 祖力亞提·司馬義 喀什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

        一段時間以來,美西方持續炒作涉疆議題,炮制了一系列涉疆謊言,重點圍繞“強迫勞動”“強制轉讓土地”“文化入侵”等對新疆人權成就加以詆毀。中國新疆的人權狀況如何,新疆各族人民最清楚,也最有發言權。

        近年來,新疆經濟持續發展,社會和諧穩定,民生不斷改善,各族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人權事業和經濟社會發展成就有目共睹。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壟斷國際輿論,對中國人權發展進行失實報道,以實現其遏制和全面打壓中國的戰略意圖。其以所謂“強迫勞動”為由打壓新疆產業,是在剝奪新疆各族民眾的就業權、勞動權;其干擾破壞、污名化中國脫貧舉措及成效的行動,則剝奪了新疆各族民眾的生存權、發展權。

        在自由體面幸福的勞動中實現自我價值

        就業是民生之本,是勞動者取得報酬、獲得基本安全感、實現自我價值的第一需要。謠言攻擊新疆勞動者“被迫轉移就業”,聲稱企業招聘員工“依賴強制而非自愿”。事實上,就業是企業與勞動者雙向選擇、合理流動的市場行為,并不能通過“強制”加以改變。

        新疆充分保護各族民眾自主自愿就業、擇業的權利。在招聘環節,新疆企業主要通過網絡招聘、線下招聘以及職工推薦三種方式,在平等自愿的基礎上擇優錄取,與求職者簽訂就業合同。2022年1月至5月,隨著企業用工需求擴大,新疆城鎮新增就業26.3萬人。此外,新疆根據勞動力市場需求,積極開展基本勞動素質培訓和“訂單定崗定向”就業技能培訓,2021年開展各類職業技能培訓221.4萬人次,為有就業需求的民眾提供更多職業選擇。

      2023年1月,新疆泰昌實業有限責任公司棉紡廠員工正進行生產工序作業。確·胡熱 攝2023年1月,新疆泰昌實業有限責任公司棉紡廠員工正進行生產工序作業。確·胡熱 攝

        在新疆,各族職工的各項合法權益都得到充分保障,實現了自由、體面、幸福的勞動。通過充分就業,民眾的收入水平明顯提高。2022年上半年,新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48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6.3%。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91元,增長5.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5元,增長7.2%。各族民眾通過勞動實現安居樂業,享受自己創造的美好生活,這是新疆人權事業發展進步的真實寫照。

      2022年12月,新疆伊寧市解放南路美食街里的新疆特色水果。胡慶明 攝2022年12月,新疆伊寧市解放南路美食街里的新疆特色水果。胡慶明 攝

        尊重農戶意愿推進土地流轉提高經濟收益

        土地流轉,是指土地使用權流轉,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戶將土地經營權轉讓給其他農戶或經濟組織,以獲得轉包金、租金、轉讓費等。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則根據流轉雙方需要可以采取轉包、出租、互換、入股等形式。這種方式在充分利用農村土地、提高土地產出率的同時增加農戶收益,廣受各族農戶歡迎。謠言污蔑其為“強制轉讓土地”,即“土地所有權被轉移”,還稱此舉“讓人們沒有土地和足夠的收入”。

        土地流轉有利于將農村剩余勞動力解放出來,去企業掙錢或放開手腳出去創業,同時可實現土地、勞力、資金、技術、信息等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和組合,有利于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使土地產能價值最大化,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實現致富雙收。新疆和碩縣烏什塔拉鄉硝井子村一位年近70歲的老人就是土地流轉的受惠者之一。從前其收入來源主要靠家里的三十畝地和微薄的退休金,2021年把土地承包出去后,僅憑此每年有超過40000元的收入,老人有了更多時間在庭院里發展養殖業。算上一年土地承包費用和養殖收入,年收入已近60000元。

        近年來,新疆以發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為目標,防止土地流轉中出現非農化、非種植化傾向,在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市場的基礎性和決定性作用,全面推進土地依法、有序、科學流轉。隨著土地承包費日益上漲,越來越多農牧民感受到土地流轉帶來的實惠,加入土地流轉行列。

      2023年1月,新疆阿勒泰地區福??h牧民那爾多斯·巴合提別克在自家的后院為養殖的駱駝投放飼草。劉新 攝2023年1月,新疆阿勒泰地區福??h牧民那爾多斯·巴合提別克在自家的后院為養殖的駱駝投放飼草。劉新 攝

        少數民族文化在交流中繁榮發展

        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明珠。新疆文化遺產豐富,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中華文化的懷抱中孕育成長,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所謂的“報告”誣稱新疆的文化交流為“漢文化入侵”。文化入侵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對他國或另一民族通過文化改造和思想改造而達到的征服行為。事實上,新疆各少數民族的民族文化并沒有“被改造”,反而得到了保護和傳播。

      2023年2月,新疆烏魯木齊市人民公園朝陽閣前的小廣場上,各族民眾聚集在此跳起歡快的麥西來甫舞蹈。劉新 攝2023年2月,新疆烏魯木齊市人民公園朝陽閣前的小廣場上,各族民眾聚集在此跳起歡快的麥西來甫舞蹈。劉新 攝

        新疆高度重視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傳承與保護,推動各民族文化共同繁榮發展,通過出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辦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等地方性法規,為保護文化遺產提供重要的法治保障。

        此外,各民族均有代表性非遺項目列入國家級或自治區級非遺名錄。維吾爾木卡姆藝術、柯爾克孜族史詩《瑪納斯》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維吾爾族麥西熱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21年10月,新疆烏魯木齊市新疆美術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柯爾克孜族英雄史詩《瑪納斯》展演。劉新 攝2021年10月,新疆烏魯木齊市新疆美術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柯爾克孜族英雄史詩《瑪納斯》展演。劉新 攝

        新疆非常重視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大力發展本地古老的民族傳統工藝。以阿克蘇地區新和縣加依樂器村為例,該村的樂器制作已有300余年歷史,是“中國新疆民間手工樂器制作第一村”??孔鎮魇炙?,村里家家戶戶都與樂器制作有關,或在樂器合作社工作,或在家經營樂器作坊、開樂器店。村子也成了遠近聞名的小康村。村民拜合提亞爾·阿木提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70場涉疆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了村民通過樂器致富的實際情況,全村有7個樂器制作合作社,300多戶村民中有三分之一從事樂器制作,能制作20余種民族樂器。2021年全村樂器銷售收入1000多萬元。目前,村里的樂器產業園有70多名員工,產品遠銷歐亞10余個國家和地區,樂器工匠年收入達5萬至10萬元。通過制作、推廣、銷售民族樂器,村民吃上了“旅游飯”“樂器飯”,日子越過越好。

        清潔能源開發促進新疆綠色發展

        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全球能源危機和大氣污染問題日益突出,越來越多國家將目光從傳統燃料能源投向可再生能源,試圖探索綠色發展的新道路。光伏發電是太陽能資源利用的普遍形式,新疆的太陽能資源蘊藏量位居全國第二,具備開發光伏發電的天然優勢。

        謠言卻攻擊新疆的綠色能源開發是基于“高碳排放”,“將會付出更高的代價”。事實上,新疆的光伏發電開發不僅有利于能源節約和環境保護,而且惠及各族民眾。

        新疆的光伏發電運行期間無投入、零排放,是完全低碳綠色的能源。發電系統在運行過程中不會產生任何碳排放,光伏組件的遮擋可以使光伏電站場內淺層土壤水分蒸發量減少,縮小地表空氣晝夜溫差。這些條件有助于涵養土壤水分和滋養微生物及植被,對于改善局地生態環境起到積極作用。光伏發電更為新疆各族民眾的生產生活提供便利。

      2023年1月,在新疆哈密市伊州區拍攝的新疆能源哈密煙墩風光互補電站一角。蔡增樂 攝2023年1月,在新疆哈密市伊州區拍攝的新疆能源哈密煙墩風光互補電站一角。蔡增樂 攝

        《中國電力報》在介紹十年來新疆電網發展成就時報道過一個例子,在阿克陶縣絲路佳苑陶小馕產業基地,750個馕坑全部是電馕坑,年替代電量達360萬千瓦時,相當于減少標準煤燃燒1400余噸。有了光伏發電,新疆各族民眾就有了穩定的電力支撐,瓊庫什臺村經營牧家樂的周仁禎就是受益的一員。村里通了大網電后,他重新裝修了客房,購置了電視、熱水器、消毒柜等電器,牧家樂的生意越來越好。

        各族民眾共居共學共事共樂

        新疆歷來是多民族聚居地區,每個歷史時期都有各民族的大量人口進出新疆,他們是新疆的共同開拓者。生活在新疆的各民族在交流融合、團結凝聚、共同奮進中形成了血濃于水、休戚與共的關系。謠言卻稱新疆企業在招聘中存在“種族歧視”,甚至建議國際金融公司和其他發展融資機構要提前假定“新疆所有企業參與了種族滅絕”。事實上,新疆根本不存在少數民族受到壓迫的現象,各族民眾在生產生活中早已形成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系。

      2023年大年初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勒泰地區富蘊縣,民警與市民貼窗花。王友波 攝2023年大年初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勒泰地區富蘊縣,民警與市民貼窗花。王友波 攝

        新疆各族民眾平等享有人生出彩、夢想成真的機會。媒體曾專門報道過維吾爾族青年杰素爾·阿布力克木在企業中成長的事跡。他本科畢業后入職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剛入職時被分配到組裝廠進行為期6個月的實習,在工廠他學到了很多知識和技能,隨后分別在營銷部門、公共關系部、綜合部等部門輪換了不同類型的工作。通過多年勤懇認真工作,他升職成為新疆總部基地副總經理,還獲得公司推薦到清華大學深造學習的機會。他感嘆,企業里各族員工都是平等的,不存在歧視和特權,只要努力,無論你是誰,都可以實現夢想。

        杰素爾說,公司很關心少數民族員工的工作生活,在民族節假日為他們發放禮品進行慰問,同時內部也針對少數民族生活習慣發放飯票,所有員工都可以拿著這些飯票到公司周邊的指定飯館就餐?!拔覀兺轮g關系特別好,沒事的時候漢族同事還跟著我學習維吾爾語?!苯芩貭栂M鐣軌騻鬟f、弘揚這種各民族團結發展的正能量。

        謊言和偏見掩蓋不了鐵的事實。這些年,我們曾到南北疆多地進行實地調研,看到了經濟快速增長、文化繁榮發展、基礎設施日益完善、生態良好的新疆,看到了天山南北各族民眾的美好生活。這才是真實的新疆。(完)(新疆大學碩士研究生郭青對本文亦有貢獻)

        作者簡介:

        祖力亞提·司馬義,女,維吾爾族,現任喀什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主持行政工作),法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新疆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首席專家、“萬人計劃”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

      【編輯:胡嘉琛】
      《中國新聞》·大美新疆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9201號] [京ICP備05004340號-1] [可信網站驗證] 總機:86-10-87826688
      制作:中新社新疆分社  技術支持:0991-8557237  新聞熱線:0991- 8550318 / 8556479  
      Copyright ©1999-2022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